【民智讲坛31期】 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

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正在改变着中国与世界。与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不 同,此次疫情的发生与演变,不是在局部,而是在全局;不是在国内,而是在世界范围;不是短期,而是长时期。


在没有得到有效疫苗和特效药品的条件下,应对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是隔离和增强自身免疫力。但隔离会造成消费、投资、贸易、物流、商流和人流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国民经济循环和产业链接的停顿和中断。


因此,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将引发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供应链以及中国经济贸易和产业布局的改变。


未来疫情将如何发展,会对我国和世界经济带来哪些冲击,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会不会发生,疫情结束后,我们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


李永老师


这些都是备受关注又亟待回答的问题,为探讨上述问题,清华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民智国际研究院、荣程研究院共同邀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永老师发表主旨演讲 《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并与相关专家、学者一同探讨上述问题。



李永老师首先从IMF对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增速的预测展开,援引WHO近期评论新冠疫情的“最糟糕的时刻还没来”,简析疫情发展进程,认为世界经济总体呈不确定性。


面对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冲击,李老师对世界经济的“新冠”症状进行诊断。而疫情推动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消费者行为、商业模式、生产模式、监管环境、区域经济关系、全球经济治理的领域。


其次,李老师认为目前全球出现的六大现象驱动新冠疫情向负面发展,可以用“6P”概括:Panic(恐慌)、Paranoia(偏执)、Phobia(排外)、Populism(民族主义、种族主义)、Politicization(政治化)、Protectionism(贸易保护主义)。全球范围内难以建立共识。


最后,结合美国近年来的立场调整和疫情现状,李老师对中美经贸关系进行深刻的判断。认为在中美关系原有“基础病”的基础上,美国对中国严重“误判”,仍然坚持贸易保护主义,让“压舱石”变为极限施压的“筹码”。疫情很有可能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进入不可持续的漂移状态。


世界面临巨变中的新选择,中国采取了迅速有效、符合国情的疫情应对措施,在经济措施方面仍需要增强精准性。


在全球应对方面,G20国家已经形成紧密合作,WTO则应当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特别是在全球协调和贸易领域,需要为各国合作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


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有:

(排名不分先后)

 李 永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严飞

清华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副教授、民智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陈凤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原所长、研究员 


龚 炯 

对外经贸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导 


袁幽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交流部副部长


全球化 | 中美经贸 | 乡村振兴

2020年4月25日 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