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第三年,马克龙为何不愿再继续“包容”普京?

 

作者:任碗瑜,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标题:《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俄乌特别军事行动中对俄态度转变的背后,真实的动因究竟是什么?》

 

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前,马克龙一直被视为俄乌之间的“温和派调解人”。早在2022年2月7日,他曾亲自前往莫斯科与普京会面,试图调节俄乌关系。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他在同年5月更是公开呼吁国际社会不要“羞辱”俄罗斯。然而,从2024年2月下半旬开始,马克龙突然改口称“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的可能性”,甚至表示“援乌无上限”。由此,关于马克龙对俄罗斯一系列言论和态度的转变,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

 

▲ 此前,马克龙一直试图与俄罗斯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以调解冲突。

 

>>>> 马克龙的态度转变始末

 

2024年2月26日,在法国的牵头下,“支持乌克兰国际会议”在巴黎总统府举行,其主要是探讨在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西方援乌态度普遍进入疲软之际,如何“进一步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和支持”。当天,20多位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受邀出席了会议,主要包括芬兰总统尼尼斯托(Sauli Väinämö Niinistö)、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等,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i)通过视频连线出席会议。会后,马克龙在随行记者会上首次谈论了关于出兵援助乌克兰的可能性。他公开表示,“各国在是否对乌派兵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但他认为“不排除未来派兵支援的可能性”。

 

2024年3月7日,据法国BFM TV报道,马克龙在与反对党领导人会面时明确表示,“法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没有任何限制”。对此,作为反对党之一的法国共产党(PCF)全国书记法比安·鲁塞尔(Fabien Roussel)当即表示,“法国的立场变了,现在既没有红线,也没有底线了,这条路走下去前面只可能是战争,而马克龙近日的言辞似乎就是在为冲突升温作舆论铺垫”。法国共和党(LR)主席埃里克·乔蒂(Eric Ciotti)也表示,该党固然支持乌克兰,但认为派兵“危险且不负责任”,并告诉了马克龙,“在距离欧洲议会选举不到100天之际,利用乌克兰危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 2月26日,以法国为首的20多位欧洲国家元首、各国政府首脑以及其他官员齐聚一堂,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

 

3月14日,马克龙在接受法国电视一台(TF1)采访时表示,“法国视俄罗斯为‘对手’,而不是‘敌人’”。当被问及对所谓“对手”和“敌人”定义的具体区别时,他则答非所问地表示,“法国没有与俄罗斯处于战争状态”。而在被多次要求具体说明俄罗斯何时会被视为“敌人”后,他的回应是,“如果俄罗斯升级局势,把所有人卷入冲突中,这就会发生,但我强烈希望这不会发生”。

 

随后一天,3月15日,马克龙在德国柏林与德国及波兰领导人就应对乌克兰危机进行会谈。然而会后,他在接受《巴黎人报》的独家专访时则强硬表示,“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刻,法国将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来对抗俄罗斯军队”。他同时表示,“法国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这样做”。针对如此阴晴不定而变幻莫测的表态,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马克龙在俄乌冲突持续的三年中,对俄态度转变背后的真实动因究竟是什么?

 

 

>>>> 普遍逻辑

 

当前,国际上大多数媒体认为,此次马克龙对俄突然的强硬态度,是基于俄乌冲突爆发后一些中东欧(特别是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和北欧国家对所谓“俄罗斯扩张”的焦虑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产生的。法国正在利用这些国家对于冲突的过分担忧,使部分相关国家进一步确信所谓“俄罗斯可能只需要几年时间,就能将目光投向乌克兰以外的地区”的说法,其最终目的是引导这些国家支持和建立由法国牵头的、属于欧洲自己的防御体系。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在欧洲,对于“欧洲觉醒”的警钟是否会转化为共同的防务战略问题,大部分专业人士仍未争辩出确定意见,毕竟不仅需要法国和德国的凝聚和配合,而且更重要的是,也要得到中欧和东欧成员国的支持。然而,正如欧洲外交关系协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政策研究所防务问题专家卡米尔·格兰德(Camille Grand)表示的那样,“虽然一些欧盟成员国已经开始朝着欧洲防务一体化这个方向前进,但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后才真正实现了这种大规模的转变”。昆西研究所欧亚项目研究员阿廷·德西蒙尼安 (Artin DerSimonian)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也表示,“马克龙对乌克兰的强硬立场,至少在口头上,可能是缓解欧洲大陆东部地区担忧的进一步尝试”,并补充说,“无论马克龙是否兑现他的言论,他肯定已经赢得了欧洲大陆东部地区的青睐,这可能对法国未来推进其战略计划有所帮助”。

 

▲ 俄乌冲突重塑了欧洲各国的防务目标和地缘政治野心。

 

多年来,马克龙一直主张建立更强大、更独立的欧洲防务,脱离华盛顿防御体系。当前,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角逐异常激烈,大选结果尚不明确,之前承诺对乌克兰的600亿美元援助计划也遭遇国会阻拦,目前的巴以冲突也在不断分散和消耗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而反观法国,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据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在2014至2018年和2019至2023年期间,法国的武器出口增长了47%,首次超越俄罗斯成为第二大武器出口国,仅次于美国。该研究所研究员卡塔琳娜·德约基奇 (Katarina Djokic)表示,“法国正在利用全球需求强劲的机会,通过出口促进其军火工业发展”。

 

 

>>>> 俄罗斯的逻辑

 

与此同时,俄罗斯似乎对马克龙的态度转变给出了不一样的解读。对于马克龙的“派兵”言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解释是“法国急了”。普京认为,马克龙对俄罗斯的不满“可能与俄罗斯在非洲的‘活跃行动’以及部分前法国殖民地的反法情绪有关”。在2024年3月13日俄罗斯播发的一段电视采访中,普京说道,“马克龙的反应激烈,非常情绪化,这是出于法国对其非洲盟友转向俄罗斯的‘怨恨’,因而在乌克兰问题上向俄罗斯发难。” 对此,普京表示,“一些前法国殖民地国家不愿意与法国打交道,这与俄罗斯无关,俄罗斯不会在非洲排挤任何国家,也不会唆使非洲国家与法国作对。”

 

此前,据西方媒体报道称,俄罗斯私营军事承包商瓦格纳集团在西非地区十分活跃,目前非洲多地掀起反殖民宗主势力的浪潮,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衰退。例如,在2023年7月26日凌晨,位于西非的尼日尔突然发生政变,政变军人代表在尼日尔国家电视台宣布成立保卫祖国国家委员会(CNSP),推翻巴祖姆政权。在政变后不久,尼日尔军方就向瓦格纳雇佣兵集团寻求合作,希望瓦格纳作为其“掌握权力的担保人”。作为前法国殖民地,尼日尔在国家独立后仍然保有大约1500名法国驻军。当地军政府希望瓦格纳协助驱逐法国驻军、从而换取尼日尔政治自主权的愿望,明显有悖于法国的利益——这在俄罗斯官方看来,则是马克龙对俄态度转变的根源。

 

 

事实上,对于马克龙态度转变的解读,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对立逻辑反映出了俄乌冲突加剧国际世界阵营对立的事实。马克龙作为欧洲极为重要的政治领导人,其态度一直被视为“风向标”,其每一次发言看似是国家内部问题,却也会对区域甚至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俄罗斯则基于历史及地缘战略等因素,不断向世界发出“另一种声音”,但由于阵营的对立,其声音往往被不加以分析地忽视与扭曲。当分歧出现时,双方应当坦诚对话与沟通,唯有回归理性,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出路。

 

作者简介:

任碗瑜,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MGIMO),管理和政治系硕士研究生 ,研习兴趣为俄罗斯政治与外交

 

*本文为读者投稿,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民智国际研究院立场

 

2024年4月12日 16:16